李丁乔:车补绝不是某些干部的新福利 ‹ 李丁乔个人网站

首页 » 我的原创 » 原创时评 » 浏览内容

李丁乔:车补绝不是某些干部的新福利

2197 0 发表评论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5月29日新华社)

应该说,公车改革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及直属单位已经完成了车改,给地方车改工作作出了带头和表率,地方的车改工作也正在加速推进。从一些完成车改工作的地方和部门来看,车改带给机关干部的是作风的转变,特权少了,办事效率提高了,与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距离也更近了。

取消一般公车后,随之而来的是搭乘公交工具、开自己的车,或者和其他同事拼车,一改此前“专车来、专车去”的现象。这种作风的转变,一方面能够倒逼有关部门转变工作方式,一些现场会议可以改成电视电话会议,一些需要报送的材料也可以改为通过信息化渠道报送。车改带来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车改后,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新闻中提到的,“干得越少,赚得越多”。

需要提及的是,车改是通过“让干部苦一点”,来让人民群众“满意度高一点”。但是现实中,有的干部把车改当成一种新的福利,工作上“不出机关”或者“少出机关”,收入上“只进不出”,动辄以“没车”“交通不便”等为理由。如此一来,车改的确成了某些干部的新福利。笔者认为,这样的干部通常是以年龄较大、资历较深的“老干部”为主,而一些新进机关的年轻干部,或者一些真正想干事的好干部,车改对其开展工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即便是自己掏腰包,但凡能够把事情做好、做实,让人民满意,相信“没车”的困难也不是困难。

笔者认为,所谓的“困难”无非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形式化的工作作风依然没有改变。一些地方本来就离城区比较远,但是一遇到上级交文件“一刻都不能耽搁”,甚至要求加盖公章的空表也必须“马上交”,势必让基层干部“头痛”。另一方面是公车改革不彻底。正如报道中所指出的某县农委,车改后只剩2辆车,其中1辆还是“一把手”的专车,仅剩1辆供单位所有人使用,领导的头就没有带好,却还要求下属公务搭车或者开自己的车,谁愿意?

以上两个因素,实际上让车改变成了一个“怪胎”,严重违背中央车改的根本原则。不管是“一把手”紧攥着车改后仅剩公车的钥匙,还是一些干部把“没车”当成“下乡不方便”的理由,都是执行车改政策不力,而提供的变相福利。当然,形式化的工作作风不转变,也会给车改后的工作带来新的困惑。

因此,笔者认为,走出“车改阴影”,既需要在工作考核上细化指标,也需要在识别干部上划出硬杠杠。车改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绊脚石”,更不是个别干部的“大蛋糕”,不能简单以取消多少公车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要看成绩,更要看效果。

注意事项:“李丁乔个人网站”系私人网站,凡“我的原创”栏目下的所有文章属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其它栏目文章均来源于网络,用于分享和学习,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第一时间处理。

评论 共0条 (RSS 2.0) 发表评论

  1.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

  •   想要显示头像?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