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原创 » 原创时评 » 浏览内容
[治病还得找到根源]是雾霾难治还是作风难治?
东北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环境保护部于11月9日启动重污染天气督查工作。东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联合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环保部门,对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营口、长春、延边、哈尔滨等10个重点城市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和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督查。(11月12日人民网)
最近,东北地区连日遭到雾霾“侵袭”,严重影响老百姓正常生产生活,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从启动应急处理机制以来,形式好转的趋势并不明显,东北地区仍然笼罩在一片茫茫无际的雾霾之中。从国家环保部联合三省环保护部门开展的督查情况来看,在严峻的形势下,一些企事业单位仍然存在“顶风排污”的现象,笔者不禁想问,到底是雾霾难治还是政府官员的作风难治?
有人将东北的供暖季比作东北的雾霾季,认为供暖是导致东北雾霾的主要成因,因此,东北受到雾霾困扰也并非只在今年。2013年,被媒体称为“东北史上最严重雾霾”让东北人民苦不堪言。《新京报》以“长春告急!沈阳告急!哈尔滨告急!”开头展开报道,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20米,长春有4处一小时内PM2.5浓度值超过500微克/立方米,指数堪称“爆表”。
雾霾来了,地方政府随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应急机制是否健全,就看治霾“功效”好不好。东北地区作为长期受到雾霾“侵袭”的地区,应该在治理和应急响应机制上更胜于其他地区。可以想见,在没有雾霾的时候,东北各地各部门都拿得出一套又一套具体的应急预案,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是一旦接受检验,遇到“不凑效”或者效果不明显的时候,要么拿供暖烧炭、焚烧秸秆等理由搪塞,要么就以应急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来敷衍,年年如此、遭遭如斯,东北地区何时才能走出雾霾?应急机制要到何年何月才能“药到病除”?笔者认为,恐怕根本问题不在体制机制上,而是在地区和部门官员的作风上,作风治不了,更遑谈治霾。
此次,督查中心通过督查发现,有3家大型企业未按要求落实使用低硫煤和限产措施,有2处工地施工未按要求采取停工措施,一些小型企业和供热小锅炉问题同样突出,这些企业和单位中,不乏事业单位和国营单位。如果说私营业主为了片面追求效益最大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地偷排,那么事业单位和国营单位是不是应该拿出应有的紧迫感和担当精神,积极启动应急措施?再退一步,这些企事业单位不执行,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完全可以采取强硬态度,强制执行。雾霾当前,之所以未能建立起抗霾的“统一战线”,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和慢作为。
治霾还得先治人,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层层加码施压,建立健全责任问责机制,破除不作为和慢作为等作风上的“病症”,才能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治霾工作格局。
评论 共0条 (RSS 2.0) 发表评论